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

我有天空農場也很開心

八八水災前,我和太太以及兒女們商量,利用頂樓空間,慢慢佈置農場,種些水果、蔬菜,完全是無污染的蔬果,供應自家人吃。

這是我家種的絲瓜,今天發現它偷偷躲在網子裡結瓜了。


天空農場也可以種葱,三星葱大淹水,我家兩盆葱可是一直在長大呢!

芭瑪颱風來前,到玉長公路採訪,回程過了富岡,在路旁發現有人在賣葡萄苗,就停下車買了三盆青葡萄苗,準備讓它爬藤長大,既可以採果又可幫忙遮太陽防熱,節能減碳又可以自給自足喔!

不過生平頭一次當農夫,不太會種,而且到我家的天空農場要爬四層樓,很累的,可是啊,很值得,可以體會農夫真的很辛苦,到目前為止,家裡已經吃過三棵我試種的莧菜,當然我太太還多買了幾把混著煮,全家人也吃得挺開心的,所以說,我有天空農場,也很開心!

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

好大牌的記者

有一天某位中央在地方的新任處長到任,好意邀請地方媒體餐敘聯絡感情,一一聯絡記者來吃飯,時間到,大家坐定開始吃飯閒聊,一面吃一面聊氣氛都很愉快,菜也快上完了,突然某家「大」新聞台的記者,像是大老爺似的,大搖大擺的走路進來,這個單位的小主管馬上起身迎接,結果這位大新聞台的記者開口了:「哦!新來的處長喔,我不來認識一下不行,要不然那天被我修理到,就麻煩了!」這麼一句帶有恫嚇意味的話一出口,在座的其他記者聽了都快要噴飯,那位新來的處長坐在位置上,更是如坐針氈,一時也不知道接下去的話要怎麼接才好。

這樣類似的語言,以語意分析和傳播模式的角度探究,記者這份職業,好像是賦予他一份可以「修理人」的行業,執行工作時,依照剛好發生的某個事件,用自己想要的報導的角度,就可以恣意妄為,透過電視螢幕,把自己主觀認定的事件(也就是我想怎麼報就怎麼報),寫成新聞剪成畫面,播送給閱聽大眾,然後轉換為普遍的客觀認知,而且遠離新聞室核心的地方記者,只要跟管理者處得不錯,一個鼻孔出氣,他的認定就可以取得新聞室控制的認同,結果,新聞一播出去,真的就是可以去修理一個人了耶,套句共產黨鬥爭的語氣,如此一來果真可以把一個人「鬥到倒、鬥到臭」。

新聞記者是新聞媒體的觸角,四處延伸,好的記者會讓這個新聞媒體得到好的評價,不好的記者反而壞了這個媒體的評價,更甚至影響上萬上百萬的閱聽人,做出來的不切實際報導,會讓無知的大眾吸收了錯誤的認知,影響力可不容小覷,但記者不是「修理業」也不是「製造業」,應是忠實反映社會真實的一面鏡子,提供閱聽大眾正確的社會認知。

這位大新聞台的地方記者恐怕是「有口無心」,但以身配記者之名利刃,加上這樣鋒利的話語,也不禁令人感到,嗯「記者很大牌」!

2009年6月23日 星期二

公共價值─誰來定義?什麼才是公共?

因為來到公共電視工作,才有幸能進一步去「思考」公共的問題,去「採訪」所謂的公共議題,結果一年多來,內心充滿了「新聞室控制」與「公共」之間的矛盾─新聞室控制公共的價值?那麼被控制下的「公共」又是什麼產物?被控制(不論新聞控制強度為何,新聞內容認定為強則被採用,弱則被刪除)的公共新聞真的就具有公共價值了嗎?

公共(public),所指的是公眾所共有的。那麼公共電視台就是大家所共有的電視台,不是嗎?為什麼還要新聞室控制,由公共電視台內部來決定提供「公眾」什麼樣的新聞內容。曹琬凌、彭玉賢、林珍瑋(2008)認為公共電視的脈絡發展,應該要擔負公眾的信託,對公眾負責、體認民意並且回應閱聽人多元的需求。但是少數人控制的公共電視新聞以及有限的新聞時間,真的可以完全遵循上述的發展了嗎?

2008年,蘋果日報在網路上推出讓讀者來編輯明天報紙頭條新聞的措施,這項用意可視為由讀者控制部份新聞的產出,這與公共電視推出的「公民新聞平台」有雷同之處,不過商業報紙能做到且「做得很好」(姑且不論以何種財力、手段進行控管),屬於「公共」的公共電視為什麼做不到?歐美的公共電視曾推出「新聞室會議」的實況轉播,讓公民瞭解公共電視台新聞編採的運作,但這好像沒有必要,試想一個人為了被晾在螢光幕前,能不「作做」一下嗎?這是基本的心理反映,不如試著把今日所有記者採訪的新聞摘要,置於固定的網頁,供公眾決定播與不播,或放上前一天可採訪的議題或是公眾感興趣的新聞,也交由公眾決定採與不採,這是不是比較達到公共化的目的?播出的新聞是不是更有「公共」的說服力與價值?那麼公共電視台的記者、編輯、製作人等等則是最好的代理人。

我認為,公共電視台的發展,如要與商業媒體進行強而有力的區隔,爭取公民代理人的角色與地位,才能與比較收視率高低的商業媒體競爭。

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

聖母醫院募款看到的媒體現象

  台東聖母醫院因為依照醫療法規定需要變更為財團法人醫院,醫院從97年就在著急這件事,因為成立財團法人需要有土地做為醫院使用,但現在的土地是登記在天主教花蓮教區,一旦捐給台東聖母醫院,就發生土地增值稅的問題。私立宗教醫院轉為財團法人醫院,依照九十三年四月二十八日修正公布的「醫療法」規定,「於醫療法修正施行前已設立的私立醫療機構,如果在修正施行後三年內改設為醫療法人,將原供醫療使用的土地無償移轉該醫療法人繼續作原來的使用,不課徵土地增值稅」。但是今年是九十八年,九十三年實施的醫療法,所稱的三年內完成私立轉為財團法人免稅的優惠,對聖母醫院已不適用,聖母醫院當然緊張,因為現在醫院的土地市值一億元,增值稅有一千多萬元。另外醫療法也規定醫院要有病床準備金,一張三十萬元,四十九張也要一千多萬元。對聖母醫院這個小醫院來說,三千多萬是多麼龐大的錢,醫院想要募款,但在等待時機。
  今年四月新上任的院長喻永生接受了某家報紙的專訪,談到了這個困擾醫院的問題,媒體報導後,各方的捐款湧入,接著各家電子媒體也跟進報導,動人落淚的報導內容,引起廣大的迴響,八天就湧入一億元,有人說是超級的吸錢機。
  結果,募款後八天,衛生署長葉金川跟著立委到醫院訪視,說了,不用這些錢就可以改為財團法人,媒體嚇了一大跳,隔天見報,還好用個「美麗的錯誤」代替了「募款烏龍」,然後接著出現的是「誤解法令」、「未經內政部許可募款」等做了相關後續的報導,幾乎要把聖母醫院的行為用「違法濫情」來批判一番,甚至引人聯想「濫用愛心」,可是明明是法律的規定,人家依法要讓醫院繼續存活來幫助更多貧病同胞,但始終沒有媒體去挖法令的真相,也沒有人去挖衛生署長葉金川解釋聖母醫院免土地稅法的問題。
  所以這一點也不像是個「美麗的錯誤」。其實早有媒體97年就曾報導過醫院需要大筆錢的這件事情,可能不是大報也不是大台,反正就是不大,所以沒人重視,這也就算了,聖母醫院為此還問了衛生署,衛生署也沒有好好回答,在人家募款之後,受到社會關注,官員出來說話,某大媒體地方記者好像「見獵心喜」一樣,馬上以「獨家」之姿大篇幅的報導,但也沒有報導到重點─「衛生署的人來說土地稅法的事」,這應該很奇怪吧,或者是記者沒有觀察到,署長的背後還有一堆立委,是不是這也是後來「協商」的結果呢?但媒體記者竟然沒有察覺!報導出來的作品是「美麗的錯誤」,但這一點也不「美麗」,也沒有找到「錯誤」,把錯都推給了聖母醫院。
  從上述的經過,看到的是「成也媒體」「敗也媒體」,聖母醫院敗給了媒體!
  地方記者撰稿,經過審稿,經過編輯下標題,這樣的「守門」結果,把新聞事件「放大」了,簡化內容後的標題,成了聳動的「內容」。地方記者無權去修改標題,但是地方記者採訪到的是第一手消息,應善盡瞭解事實真相,呈現事實真相的角色,而且在觀察中發覺問題。不過這似乎對媒體有所苛求了,因為地方記者的素質本就參差不齊,沒有受過新聞採訪訓練的一大堆,可是坐在媒體核心內部冷氣房裡的,又有多少受過專業訓練,即使有,在老闆的眼裡,賺錢第一,愈能掀起波折的,報導愈大愈好,引來閱聽人看就是賺錢,結果是,根本不需要記者、審稿、編輯的專業,只要會「心理學」,如何閱聽人所好的人來做媒體就好了!
  台灣媒體環境的惡劣,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,未加以批判思考(不是只會說人不好就叫批判喔,而是要審視採訪的素材,提出解決之道或是點出問題所在)的新聞,經常發生,但媒體是「大怪獸」,誰敢跟他拼,如此的媒體環境,媒體真的需要素養,也要有更多人投入媒體素養教育的工作,教記者和民眾來認識解讀與書寫媒體!
 

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

體罰新聞事件之媒體素養觀察

2009年4月17日下午,同業來電說,新生國中有不當體罰事件,於是我也前往瞭解。

這類的新聞事件,通常是事件發生後媒體記者才到場,事實的真相只能靠記者採訪當事兩造說法,瞭解事件原委,然後採訪記者從中判斷是否真實,是否有其報導的社會價值與新聞價值。

在場,我看了班上三十五名學生,有八名學生(大多是女生)從保健室走出來,有三人臉色蒼白,一人躺在保健室床上,一人一拐一拐的走出來,三人肚子痛。

有的家長接到小孩電話跑來了,處罰學生的體育老師也到校長室,校長邀大家坐下來談。

處罰學生的體育老師說,沒錯,他因為全班上體育課時無法聽從康樂股長的指揮排好隊伍做操,全班鬧哄哄不遵守秩序,因而處罰全班學生不限速度跑操場六圈,學校操場一圈是兩百公尺,換算為一千兩百公尺,而且每跑完一圈要求學生休息一下,他問在場的學生是不是如此,學生說是,但有一學生以質問的口氣問老師說,他看到老師打一位最吵鬧的學生「一巴掌」!當著在場媒體的面,老師要澄清,問其他同在校長室裡的同學有沒有看到,一位同學說沒有,再找來被打的同學問,學生說是老師拍他的肩背部一下,叫他不要鬧。這是其中最嚴重的指控。

但為什麼會有八名同學跑步跑進保健室?學生說是身體不舒服。處罰的老師說,他在處罰的過程中曾對學生說,跑步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跟老師說,老師也問同在校長室的學生是不是如此,學生也說是。這是其二的指控,處罰學生處罰到進保健室。

針對這起體罰的事件,施罰者與被罰者,在校長、家長以及媒體面前,應該不會有所謂的「隱匿」真相的事件發生,狀且家長應是站在被罰學生的那一方才是,照理學生應該會說得想要讓家長相信,而幫忙向學校討公道才是,因此上述老師問學生的回答,也不致於因為身在學校擔心「秋後算帳」,而不願說出真話。所以,上述的「體罰」過程,起因為學生不遵守上課秩序,處以慢跑操場一千兩百公尺的處罰,全班三十五名同學處罰都相同,如果要說「不當」體罰,老師曾要求學生跑一圈要休息,在所謂的體罰中,採行這樣的措施,應是合理且合乎規定。

就體罰本身而言,老師實施的是集體處罰,集體處罰適用時機為全班都犯同樣錯誤時。而處罰的方式,老師採用慢跑對學生處罰,而且跑一圈有給予休息時間。這樣體罰方式與過程,施罰者與被罰者的說法一致。因此,我認為這應該歸類為老師在上課時間,對不遵守秩序學生的一種處置方式,也就是老師在上課進行中的採行的一種管理方法,說是「不當體罰」,恐會有污名體罰之嫌。

就此事件的處罰「遠因」而言,是因為老師請班上選出來的康樂股長,長期以來被班上同學百般嘲弄,老師早就看不過去,這次老師已經先勸同學不得如此,同學們仍不能遵守,才會有處罰的手段出現。然而,班上同學選出的幹部,同學們不能信服,是導師的班級經營有問題,為何不換掉這位同學的幹部職務?這是導師的問題,而且這位導師看起來年輕,可能經驗不足導致如此,不過掀起這樣的事件,導師的班級管理需要加強!

在新聞處理上,這已在「不當體罰」新聞事件上「失焦」,也就是不能歸類為校園的不當體罰事件。

因此,我選擇了不報導。

原因是:

一、就我個人的認知,這不是不當體罰事件,在新聞的判斷上,三十五名學生通通跑操場一千兩百公尺,卻只有八名學生身體不舒服,是不是學校對學生的體能訓練上太欠缺,導致這種情形出現,而且中間還有五次的休息時間呢!

二、在教育的立場,不能遵守上課秩序,老師做出處理,而且適當的處理是必要的,如沒有做處理才是失職,因為教育既要教也要培育學生正確的行為觀念。但如因為老師所做的「處理」,讓心智尚未成熟的國中學生冠以「不當體罰」之名,告知家長來校「理論」,然後再藉由媒體大肆報導,這恐怕落入藉媒體當打手,滿足學生心中對該名老師不滿之企圖,這對教育來說是一大打擊。

這起新聞事件,我個人認為,對整個社會價值而言,並沒有特別之處,新聞內容中,以「量化」的方式,也就是「全班三十五名學生中有八名學生不舒服,佔全班四分之一」,用在「標題」或是「導言」中,來昇華事件的嚴重性,卻忽略了「事非如此」曲解真相,這樣的報導失去了媒體的社會責任,因為整起事件已經不是「不當體罰」了!再者,新聞媒體應該比其他媒體要有更嚴格的媒體素養觀,也就是在新聞事件中的思辨與批判事件的真偽、價值與公共意義,且要更謹慎的行使媒體的報導權利(近用媒體權),因為新聞媒體在社會中扮演的是「秉春秋之筆,明善惡之辨」的角色,若不能妥慎代替社會大眾明察秋毫、詳實紀錄,不僅有損媒體的公信力,還將造成社會價值觀的混亂,不得不慎重為之!

2008年1月27日 星期日

是段落不是結束:代期末報告

一個學期就在慌亂中結束了,不過這應該是學以致用的開始吧!

感想~
沒想到與老師相隔這麼遠,竟然還是被老師牢牢捉住!
古時習武之人可有千里眼與順風耳,但要功力深厚,那麼老師就是那位武功高強的人,隨時都在我們左右。
但說實在的,這門課學到真不少!
怎麼說呢?從一開始上課,老師在教學網站上放的那些該做的事要讀的文章,看了就會讓人眼花遼亂,因為很多都是不曾碰過或聽過的科技,不過還是硬著頭皮做下去,這時才知原來科技要輔助教學是多麼不容易做到的。
算算,這學期使用的科技軟體還真是多,有影像的,有聲音的,有網路的,還有攝錄影的,不過使用最多的是應是「大腦」,因為老師的作業全部都要「動動腦」,否則做不出來,不過這樣的功課的確讓我獲得工作以外的成長,學了更多的媒體。

自省~
不過在作作業的時候,感覺總是在上課前一天才趕出來(期末作業可是做了一個星期喔!),所以老是覺得老師的課好像上不完,天天都有的感覺;可是現在回想,其實是自己的問題,沒做好時間管理,明明知道上遠距教的課程,時間管理要特別注意,但都忽略了,難道,這就是全天下學生都會犯的錯嗎?自己要檢討一下了!

建議~
若要說建議,還真是說出不來,因為本來老師就會有一套班級經營的模式,不管遠距或是面對面授課,老師都會規定作業的,只是這門課用到的科技軟體很多,所以會感到煩瑣,但這也讓我們學到了不少,即使沒學到軟體的應用,也學到了遠距教學該如何做好班級的經營。

結語~
得知下學期開始,老師的課不再開了,是學校的因素,不過我們很幸運能上到這門課,真的真的學了很多,形容不出來的多,有科技面也有思考面,雖然學期結束了,但老師教我們的,以後會繼續呈現在我們的工作、生活、學業上,所以我要說,這只是課程告一段落,而不是結束。

祝孟芬老師在美國一切順利
祝同學們工作平安,早日取得學位

2008年1月8日 星期二

關於─簡單製作影片片頭

課程名稱:簡單製作影片片頭

教學對象:具使用電腦經驗之中小學生及終身學習成人。

教學目的:攝影機已成為小家電及個人蒐藏影片之工具,影片後製能力將成為人們現在及未來製作媒體之能 力,為使學習者能自己製作影片並於影片前製作出小巧引人入勝之片頭,且在無指導者可供詢問情形下,利用網路製成之學習影片自己學習製作片頭,觀賞完教學影片後,學習者能具有初級剪輯影片片頭之能力。

課程設計:

本課程設計區分:
一、製作原理建構:簡單製作影片片頭學習單元一。
二、製作步驟:簡單製作影片片頭學習單元二,以文字習圖形方式供靜態閱讀。
三、影片觀賞:教師製作完整教學影片,供學習者上網觀看。

使用時間:約15分鐘。

評量:請學習者於觀賞完影片教學後自行製作15秒鐘片頭上傳至部落格分享。